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本·范·伯克尔建筑作品思想初探

来源:城市建筑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6-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 人物简介 本·范·伯克尔(图1),出生于1957 年,先后求学于阿姆斯特丹里特维德学院和英国伦敦建筑联盟学院,并在1987 年获得了英国建筑联盟学院颁发的荣誉学位。他师从扎哈·哈迪

1 人物简介 本·范·伯克尔(图1),出生于1957 年,先后求学于阿姆斯特丹里特维德学院和英国伦敦建筑联盟学院,并在1987 年获得了英国建筑联盟学院颁发的荣誉学位。他师从扎哈·哈迪德,也曾在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建筑事务所实践过。 1988 年,他和卡罗琳·博斯在阿姆斯特丹创立了建筑工作室,将他们所学的建筑理论知识及所做的研究运用至建筑创作中。于是,本·范·伯克尔&博斯建筑工作室由此成立。此后数年间,他们设计并参与建成了卡博办公楼、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桥、奈梅亨的法科夫博物馆、莫比乌斯住宅等项目。 1998 年,本·范·伯克尔和卡罗琳·博斯又创立了一个全新的事务所:UNStudio(联合设计网络),意在将其打造为一个由建筑、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中的设计师联合而成的网络。近期设计项目包括:迪拜Wasl 大厦、德国斯图加特梅赛德斯——奔驰博物馆、荷兰阿纳姆中央车站等项目。 本·范·伯克尔也在全球多所大学及设计院校讲学及授课。目前,他是哈佛大学设计学院丹下健三讲席客座教授。他教学的重点在于传授一种兼容并蓄的设计手法,将空间虚实的组织与工程建设的过程整合在一起。 2 建筑作品初探 2.1 建筑理念 本·范·伯克尔不仅注重建筑本身结构、空间功能等理性的部分,更重视建筑的文化内涵。他认为建筑的功能、结构等由客观因素决定的部分是属于建筑“硬”的属性;而其文脉部分则属于建筑“软”的属性。这就需要对建筑所在的物理环境进行分析,涉及有关地点的实际情况、位置和布局;同时也要对所处地的哲学、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对使用者及周边人群进行人类社会行为和心理行为的分析和转化,再用具有包容性和模糊性的建筑语言来描述文脉。 在整个设计周期中,本·范·伯克尔将一整个项目的现在和未来同时规划其中,定好与设计相关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在项目完成后,会继续跟踪建筑使用情况,收集和研究其有效性,评价之前设计的成功与否,然后延伸到下一个作品中。 在建筑实践中,本·范·伯克尔认为需要一个大型、多学科、跨地域的团队来一起完成一个项目,而建筑师则只是团队中的一个角色。在一个专家团队中,建筑师将会被来自不同领域的能力、技能和经验所包围,需要处理许多不同形式、不同方面、不同类型的知识,并让它们相互作用,产生新的火花,以达到团队合作的目的。在实践中,本·范·伯克尔相信创新依赖于开放的协作模式,通过多学科、跨领域合作,方能使得建筑的生成成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数据、技术、经济、文脉等都是其组成部分,而设计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本·范·伯克尔也有自己的看法。在他的学生时代,还没有数字化工具。他自述是在其工作期间,建筑专业才开始应用计算机。对于计算机,他只是把它当作一种工具,类似于设计师手中的画笔,是可以借助的先进的科技工具,并且可以促使设计师更高效地完成他的设计理念。不同于通过设计软件运算直接输出建筑形式,他不注重计算机设计的自生成性,而是认为设计需要通过设计师自我的选择来决定。计算机技术是具有创造更多空间潜能的工具,最后生成非线性的建筑语言,成为他建筑设计的一部分。 2.2 阿纳姆中央车站 “阿纳姆中央车站再不仅仅是一座火车站,它已经成为一个移动枢纽。我们想要为车站设计注入新的、有生命的推动力,而不是基于现有的人流和空间活动来设计。新的换乘大厅指引并决定了人们将如何使用和移动。”——本·范·伯克尔[1]。 图1 本·范·伯克尔 阿纳姆中央车站(图2)是一个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开发项目,它包含了多种功能元素空间:办公空间、商店、住宅单元、一座新的车站大厅、一个铁路站台及地下通道、一条行车地道、自行车库和一个大型停车场。这些复杂的功能空间组成了这个富有活力的交通枢纽中心。这座换乘枢纽建筑与传统火车站设计规则大为不同,也因此成为欧洲最复杂的公交枢纽建筑。阿纳姆中央车站不仅成为了这座城市新的标志性建筑,也提高了阿纳姆城市的经济效益,改变了城市面貌。 对于这个寄予厚望的项目,本·范·伯克尔提出一个未来主义的设计方案:“一个带有华丽屋盖的公共交通枢纽,流线型形体配以精美的木装潢和宽阔的旅客通道。”[2](图3)这栋大楼每天需要承载11 万人的旅客流量,为了使它的人流不交错混杂,达到合理的交通流线,本·范·伯克尔利用他所擅长的语言,依靠非线性流线连接各个分散流线,形成一个独特的扭转结构空间。而扭转的形状又能恰好为人群提供开敞的建筑空间,成为空间放大节点,使有不同目的的人们一进入这个空间,就能知道自己想要通往哪条路线。人们评价:这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并且每次到这里都能给人新的惊喜的车站。 图2 阿纳姆中央车站 在这个设计中,其换乘大厅高60 米,面积达到1.8 万平方米,有着无柱的大跨度空间。这个大体量空间展现出常见于


文章来源:《城市建筑》 网址: http://www.csjzbjb.cn/qikandaodu/2020/0630/335.html



上一篇:基于城市建筑集中供热采暖节能技术应用分析
下一篇:城市建筑档案资料的信息化管理分析

城市建筑投稿 | 城市建筑编辑部| 城市建筑版面费 | 城市建筑论文发表 | 城市建筑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城市建筑》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