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城市化包装进程中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以(3)

来源:城市建筑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结语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符号,也是城市的灵魂,高低起伏的建筑轮廓,投影在天际处的曲线,便是这座城市无声的旋律,她浓缩了一个城市文明发展的历

结语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符号,也是城市的灵魂,高低起伏的建筑轮廓,投影在天际处的曲线,便是这座城市无声的旋律,她浓缩了一个城市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她向人们述说着这里的前世今生。如果不顾城市人文历史,一味脱离实际盲目学习西洋,抛弃民族精神追求高大新奇,大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虽堂而皇之但恰似那“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对当地城市文化生态、人文生态、建筑生态、环境生态的无序发展以及所产生不良的后续影响,一定会逐步显现。一座懂得用心珍惜过去,善于思考未来的城市才称得上是一座富于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

宋佳音(1982-),女,汉族,江苏无锡人,无锡太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1 选择无锡1.1 无锡的过去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水陆交通十分便捷。距今6000多年前无锡先民便已开始在这块土地上生产劳动繁衍生息。经过漫长的农业社会,到了近代由于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交通、气候条件,无锡逐步发展成为江南地区稻米、棉布、丝绸的贸易中心,大量的市场需求又带动了农村棉花、桑蚕、稻作经济的扩张以及城市造船业、建筑业、金融业以及餐饮等各类服务行业的发展,北塘沿河及南长街一带商贾云集,商铺林立市井繁荣。社会财富的积累推动了无锡的城市建设,到解放初期基本上形成了“陆衢水巷、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特定的无锡面貌。今天无锡还保留着“棉花巷”、“船厂里”、“酱园弄”等地方经济发展的印记,向人们诉说那一段令人振奋的城市历?无锡的现在自改革开放以来,无锡的城市规模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张,境内的高速公路、内环高架和立交桥梁像蛛网一样通向四方,各种新型建筑材料堆砌起来的高层建筑群拔地而起,短短几年时间一座现代化的新无锡已经矗立在太湖之滨。通过对旧城改造以及以城市扩张为目的的城镇化建设,无锡的城市内涵和城市体量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无锡在旧城改造之前所形成的城市格局以及建筑特色,是在时间的长河里由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甚至市井乡俚等各种社会发展因素雕琢、塑造、拿捏出来的,其深厚的地域经济、人文精神、古风旧俗以及市井文化已经深深地扎根在这块太湖边的沃土里。陆衢水巷的通达、粉墙黛瓦的幽深、柔糯软侬的吴语和吴地人家旖旎的风光,是人们对于富有人文精神及地域特色的江南历史古城的一贯印象。但是,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无锡渐渐失去了原本的城市面?无锡的将来国内很多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都走过与无锡相同的发展道路,一座座格局相似的现代化都市在中国拔地而起,原有的特色民居与民风民俗日趋同化,在同一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原本的个性与地貌特征已基本丧失。所以,选择无锡作为案例来思考地域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传承与发展是具有典型意义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崭新的生活方式。但是,城市化的高速运作使得人们来不及思考面前所发生的一切便已失去了曾经的所有,在惊叹天翻地覆的变革带来的全新感官体验的同时,突然发现今天的城市超出了想象的膨胀,人文生态、环境生态甚至生活生态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面对这些问题,对城市化进程中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无锡该做出怎样的选择?2 无锡的选择2.1 无锡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反思。(1)江南水乡特有的自然生态面貌已不复存在无锡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境内河湖港汊众多,水网遍布,当年“布码头”、“米码头”、“丝码头”的形成便得益于发达便捷的水上运输。但是发生在20世纪60、70年代的人防工程建设,无锡城内的护城河及城中内河都遭填埋而建成了防空洞;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又把广布城乡的河湖港汊改造为农田,曾经发达的水网体系消失殆尽[1];近十来年的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索取土地,劫后仅剩的小河小塘被长长短短的公路和大大小小的建筑覆盖。随着大规模的旧城拆迁重建,一些既有历史沉淀和文化精神、又有人文故事的街巷建筑,曾经形成了独特的无锡城市文化之神韵,然而在无知无畏的现代化建设中几近消失[2],街巷河道被截弯取直或填平盖楼。被现代高楼和宽阔马路切割后仅存的几条古街也像一段段被阻断的音符,再没有优美连贯的旋律和勃勃的生机。至此,无锡守持的水乡面貌已不复存在。少了这些水乡面貌和文化特征,无锡还是昔日那个充满着历史、人文、儒雅、温情的无锡么?(2)无锡城市人文生态体系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无锡是吴文化和近现代工商业文化的发祥地,无锡旧城遗留的老建筑与桥梁水系表达了本土地域文化中儒家与道家的精神境界,表达与人的生活生存状态相融相通的意趣和品格,从中体现江南独特的地理特征和由此产生的独特的城市生活文化。近年来,很多城市在“创建旅游城市”、“保护传统建筑”等政策引导下,把一些在高楼大厦的夹缝中遗存下来尚未完全拆除的老旧街区改造成旅游景点,并统一名曰“历史文化街区”。比如惠山古镇和南长街,安徽农村的徽派民居老宅整体搬迁到惠泉山下显得水土不服,原住民全体撤离,整个老街被改造成一个建筑的道具、一盆供人观赏的盆景,原有的生活气息和面貌已名存实亡,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人造景观而已。通过人造景观对文化进行传承与再现是缺乏生命活力的,对传统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是单一物质性的形态样式,而是一种对文化的记忆与尊重,具体表现在人们对地域文化的认知认同度,表现在对生活的方式与立场态度。这些人造景观工程的建设把对地域文化的认识世俗化、表面化、商业化了。今天被称之为“历史文化街区”,还保留多少历史沉淀和文化内涵呢?(3)盲目的“拿来主义”加剧了地域文化的扭曲变形近些年无锡城市建筑对于超高、豪华、新异的追求表现出极大热情,盲目引进国外设计师的惊世之作,把新奇怪异视为前卫时尚[3],在面子工程与显富心理的驱使下,建筑孤立于城市整体文化生态体系之外,投资者相互攀比呈现出一些超高层建筑群的体制景观。如今科技发达了,建筑施工技术强大了,但建筑文化却掉价了,城市建筑的高度不能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深度和文化个性,密集的高层建筑玻璃幕墙更多地是考虑奢华现代的外在视觉效果,根本不考虑光与声所带来的建筑污染。这些巨大的玻璃幕墙犹如悬挂在城市高空的定时炸弹,构件材料老化与未必健全的日常维护机制,都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危害。为了迎合崇洋心理,房地产开发脱离本土文化之底蕴,把追求新奇西化视为高档时尚,不加选择的“拿来主义”让无锡拥有众多以洋名字命名的住宅小区,“威尼斯花园”、“哥伦布广场”……罗马柱、巴洛克式的屋顶呈现奢华气派、惊艳显贵的西化景观在无锡随处可见,似乎太湖之滨的无锡已经整体搬迁到了地中海沿岸。这些现象既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又使城市文化生态体系失衡。在这种表面繁盛的背后则是文化上的荒凉。今天,我们庆幸生活在已高度现代化的无锡。但是,在尽情享受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作为代价,那个记忆中的江南历史名城已经消失淹没。现今50岁以上的无锡人还能依稀记得旧时无锡城的模样,但是对30岁以下的年轻人谈起曾经有过的这些时,换来的是一脸茫然,由此带来的是地域传统文化根脉的割裂和断层。我们在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的同时,精神上的贫乏日趋凸显,市民对城市的文化认同度不断降低,对城市文化的定位产生偏差,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淡漠,呈现一种浮躁、焦虑、空虚、自私的社会心态。我们无锡地域文化的发展与成果体现落后于苏州、南京等省内其他城市,如果任其惯性发展,“无锡是个好地方”将难以得到认?无锡需要学习和借鉴无锡与其紧邻的苏州在地理位置、地域文化、生活习惯以及城市体量上都有着密切的可比性,无锡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比照苏州确实存在很多不足。同样从历史中走来,苏州的老城还基本保留水乡的生态原貌,一律粉墙黛瓦的低层建筑无声地诠释着最原本的生活气息,即使是公交车站台的设计也有典型的江南水乡元素,与城市整体风貌相统一。所有的现代建筑只有在苏州新城才能看到,老城和新城的城市定位特色鲜明、功能区分明确且互不干扰。这座古城的本土文化生态体系自成格局,她并没有一味摒弃,也没有一味拿来,它与外来文化甚至现代新新文化有选择地交流、交融,并保持着距离所产生美感。比如,由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设计并于2006年建成的苏州博物馆,其设计在充分尊重古城原有历史风貌的基础上,结合了传统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之与原有的文化生态相协调,但又决不是“秦砖汉瓦”式的重复,处处传统又处处创新,是对从历史传统中走来的苏州最得当的现代诠释。苏州博物馆的成功在于她大气而不矫情,简约而不潦草,风姿卓越而不搔首弄姿,既厚重又明快,既守拙又富于变化。这样大的体量,不突兀不张扬,含蓄优雅仪态万方,充满古城文化,包涵水乡元素,穿越时空又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城市的高度、宽度、密度、广度是可以用数据去衡量的,但城市的精神面貌、个性风格、人文内涵只产生于人们对于城市建筑、城市景观的内在感受。城市是历史的沉淀物,城市建筑应该体现城市的发展历史,同时又指向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全球化导致的直接后果之一是城市的趋同,但片面强调传统有可能导致与现代都市生活之间的鸿沟。在现代化的同时如何延续城市的历史传统,苏州博物馆作了一个有高度、有深度的榜样。延续传统是理解潜藏于传统中的审美情趣和深层思想本质,不是复制复古。在延续的基础上创新,不割裂传统,为传统注入新生命。代表地域文化外显的建筑设计既要与现代设计观念相协调,又要有本土传统文化意识的延续。一栋好的建筑是与地域文化、环境乃至社会习俗相融相合的,体现对人、对自然、对文化的尊重[4]。结语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符号,也是城市的灵魂,高低起伏的建筑轮廓,投影在天际处的曲线,便是这座城市无声的旋律,她浓缩了一个城市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她向人们述说着这里的前世今生。如果不顾城市人文历史,一味脱离实际盲目学习西洋,抛弃民族精神追求高大新奇,大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虽堂而皇之但恰似那“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对当地城市文化生态、人文生态、建筑生态、环境生态的无序发展以及所产生不良的后续影响,一定会逐步显现。一座懂得用心珍惜过去,善于思考未来的城市才称得上是一座富于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参考文献[1]陈易.政策调控与城市化进程研究——以无锡城市化发展为例[J].经济地理,2002(1):41-44.[2]俞孔坚.美化城市还是破坏城市?[J].美术观察,2005(2):20-22.[3]陈六汀.景观设计与美丽陷阱[J].美术观察,2005(2):22-23.[4]潘祖平.中国传统环境艺术中的和谐观[J].美术大观,2009(10):212-213.


文章来源:《城市建筑》 网址: http://www.csjzbjb.cn/qikandaodu/2021/0717/1742.html



上一篇:城市建筑狭管效应风速增速模拟分析
下一篇:加强城建档案保护工作积极推进城建档案数字化

城市建筑投稿 | 城市建筑编辑部| 城市建筑版面费 | 城市建筑论文发表 | 城市建筑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城市建筑》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