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重庆有了座“虚拟城市” 每栋建筑、道路、树木

来源:城市建筑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7-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从地上到地下,从室内到室外,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重庆拥有一个“虚拟城市”,囊括了城市的每一个“部分”,将为重庆建设智慧城市提供线上基础. 7月19日,上游新闻记者从重庆

从地上到地下,从室内到室外,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重庆拥有一个“虚拟城市”,囊括了城市的每一个“部分”,将为重庆建设智慧城市提供线上基础.

7月19日,上游新闻记者从重庆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暨创新应用场景发布会获悉,重庆城市信息模型平台正式发布,动态汇聚重庆全域建筑、道路、铁路等各类信息模型,整合海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空信息和感知信息,形成线上数字化基础设施平台,为重庆“城市”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输”。

△发布会现场。

覆盖城市8.24万平方公里

包括地面和地下、室内和室外的海量城市数据

p>

平台基于多年的基础测绘成果和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采用“全市多源多尺度真实世界三维模型”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2019年发布的空间楼层,整合海量城市建筑、道路等空间数据,连接经济社会信息和物联网感知信息,形成数字化基础设施。通过海量空间数据资源,可以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济运行、物联网感知信息汇聚到以空间为纽带的平台上,实现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共同成长。

“该平台构建了城市的三维时空基地,构建了覆盖8.24万平方公里城市的数字模型。通俗地说,这个平台就像一个‘虚拟城市’。”重庆调查所党组成员曹春华介绍,在这个“虚拟城市”中,可以访问资源调查、规划控制、工程建设、物联网感知、公共话题等数据,形成一个覆盖城市地面与地下、室内与室外、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结构,涵盖建筑、地质、建筑、市政、公共服务和城市运营等多个领域的自然资源、规划、城市数据资源系统。

平台上“城-区-街道-地段-建筑-楼层-房间-构件”等城市形态、零件、构件信息和运行状态信息,包括墙体、门窗、桌子椅子,甚至每根管道和电线的空间位置和相互关系,都有一个唯一的识别码。通过记录这些代码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态的场景和发展变化状态,可以将城市信息化和规划审批管理的全过程数字化,对城市空间增长和建设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和展示。

重庆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和创新应用场景现场展示。

连接虚拟与现实

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关键基础

作为现实之间的物理连接 作为连接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关键“桥梁”,重庆的CIM平台具有三大核心能力:虚实融合、精准测绘、模拟演绎。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关键基础平台,促进相关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为城市建设、交通管理、能源管理、环境维护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提供业务支持。

通过新型测绘技术,通过虚实融合,真实空间关系,对整个空间和城市各个要素进行数字化建模。世界准确地“上传”到数字世界。语音、手势和图像交互技术也可用于将现实世界的交互带入虚拟空间。

比如将主持人的实时交互图像发送到虚拟空间中的任意场景,与虚拟空间进行交互。在发布会现场,主播可以立即“穿越”到平台上,为朝天门广场或洪崖洞景区或任何场景的观众提供引导和解说。

在平台中,每栋建筑、每条道路、每棵树都有一个唯一的身份代码。通过空间定位和感知映射,可以识别城市风格、建筑格局、实时交通、社交活动等不同场景。逼真的演示和动态监控。

例如实时感知洪崖洞游客人数及分布、嘉陵江水位波动、千司门大桥轻轨穿越、行车安全等桥梁使城市的运行状态实时可查。

以空间为纽带,可以对规划、施工、应急处置等事件进行量化、直观的推演、追溯和预测。例如,基于降水信息的实时监测,结合城市地形、下垫面、排水、建筑空间等信息,可以推断洪水位,分析淹没影响。

更多新闻>>

应用于智慧社区和智慧建筑,让市民生活更“智慧”

p >

目前,该平台可以为全市各委、局、业部门提供时空基、开放接口、创新场景三大服务。 “我们希望形成‘CIM+’开放应用生态,打造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楼宇、智慧水务、智慧管廊、排水防涝、交通模拟等丰富的智慧应用。”重庆测量学院副总工程师兼空间信息分院院长薛梅介绍,对于普通市民来说,生活将变得更加“智能”、更加宜居。


文章来源:《城市建筑》 网址: http://www.csjzbjb.cn/zonghexinwen/2021/0720/1746.html



上一篇:听老建筑讲述城市的故事
下一篇:《第五立面》圆满杀青 “向阳而生”展现建筑设

城市建筑投稿 | 城市建筑编辑部| 城市建筑版面费 | 城市建筑论文发表 | 城市建筑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城市建筑》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