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读城|建筑何以让城市文脉从容流淌?(2)

来源:城市建筑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7-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红星新闻 : 那么对于老城区的建筑而言,是新建的难度更大,还是改建的难度更大? 一个好的建筑作品应该与周围环境(建筑)进行对话,这是一种积极

红星新闻那么对于老城区的建筑而言,是新建的难度更大,还是改建的难度更大?

一个好的建筑作品应该与周围环境(建筑)进行对话,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也是一种必要的和谐共生关系需求。有很多人提出做五十年不落后的建筑,要求无条件的标志性,这种认知是有问题的。我们生活的城市,并不需要过多所谓标志性、标新立异的建筑,城市环境更需要一种“和谐的关系”,整体上就像是一个多声部合作的合唱团。如把合唱团里的领(独)唱演员比作标志性建筑,那么都是领唱演员的组合还叫合唱团吗?设想一下城市中每栋建筑物都标新立异,哪有合唱团般的和谐声音?

城市更新中,对既存建筑考证式的保留和审慎的拆除是必要的,它是文化价值的体现。

天府国际金融中心双子塔

对于城市中大多数的底景建筑来讲,需要的是承担好城市的功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喧宾夺主。

红星新闻如果每座建筑都做成特色性、标志性的,会让城市的文化表达更丰富吗?

城市是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有机体。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建筑是见证者,也是推动者。而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

新建建筑的设计一般不需要用到实体,只需要在电脑模型和图纸上开展工作,设计图纸或模型修改起来相对容易,且代价低。但改造老建筑,就要受到既存建筑实体空间、实体结构、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及其需求、经济性、相关安全规范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

红星新闻城市中有漂亮的建筑,也有平平无奇的建筑。时光越久远,一些不漂亮的建筑就越显沧桑。当前,更多城市主张以“留改建”的模式推进城市更新,坚决抵制大拆大建。那么不漂亮的老建筑,拥有怎样的价值呢?

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 王垚 图片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提供

四川省图书馆

近日,红星新闻记者就此专访了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钱方。

当一个城市节点上规划需要出现标志物时,那么就应该有符合城市自然环境和文化基调的表达。比如位于天府大道旁的成都金融城“双子塔”,它处于垂直于天府大道的东西轴节点上,其标志性特征的出现,拓展了人们对该区域的视觉感知维度,即是这个道理。

当然,建筑的长久特质,是需要靠时间来检验的。每一个建筑师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存留得更长久。就我的认知而言,建筑的长久存在,要有物质条件的支撑和精神归属的依托作为基础,同时要做到技术与艺术应用层面的经典。一座建筑越是与城市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基调合拍,包容多元审美价值交集,就越能够被更多人认可、欣赏和接受。基于物质条件支撑和精神归属依托为基础的经典建筑,人们舍不得拆并坚持在用,岂不长久?

编辑 柴畅


文章来源:《城市建筑》 网址: http://www.csjzbjb.cn/zonghexinwen/2022/0704/2188.html



上一篇:海口海胆剧场的起落之思:地标性建筑如何为城
下一篇:城市魅力,光影作画,他专注城市建筑摄影,展

城市建筑投稿 | 城市建筑编辑部| 城市建筑版面费 | 城市建筑论文发表 | 城市建筑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城市建筑》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