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城市建筑》刊物宗旨[06/30]
- · 《城市建筑》征稿要求[06/30]
- · 《城市建筑》投稿方式[06/30]
- · 《城市建筑》收稿方向[06/30]
- · 《城市建筑》栏目设置[06/30]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吴晨:城市更新(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我国自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全社会全行业参与其中,减排目标和路线图陆续出炉。建筑与城市建设行业在我国低碳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碳
我国自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全社会全行业参与其中,减排目标和路线图陆续出炉。建筑与城市建设行业在我国低碳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碳排放量方面,建筑行业向来是我国的碳排放大户,《2021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50.6%;在碳中和程度方面,通常以碳中和指数作为评价指标,碳中和指数是一套客观、系统、全面、动态地反映碳中和现实条件与发展路径的评价体系,2022年6月发布的《中国碳中和发展报告(2022)》显示,如果以实现碳中和指数为100来衡量,那么目前建筑行业的碳中和指数仅为43.5。
(作者为北京市战略科学家、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首钢集团总建筑师)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投资回收回报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房地产估价实践中,应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房地产价值价格的重要影响因素,充分考虑、科学显化和量化“绿色因素”对于房地产价值价格的有利影响及其所带来的溢价;另一方面,对于存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建筑,也应充分考虑治理污染、修复生态环境等所产生的费用和相关损失或相关损害赔偿,充分考虑、科学显化和量化它们对房地产价值价格的不利影响及其所带来的减值。
“微改善、微更新”理念继承了有机更新理论,即在既有建筑与城市肌理和风貌的基础上,尊重城市内在的秩序和规律,把握地区各系统的核心问题,采用适当的规模、合理的尺度,对局部地块进行更新,以形成自主更新的连锁效应,创造出有影响力、归属感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及空间形态。“微改善,微更新”是摒弃大规模城市改造后,采取的以渐进式、小规模的更新实现城市复兴的策略。城市治理由“大拆大建”向“微改善、微更新”的转变,是城市建设走向精细化、品质化的必然选择。
城市更新是“十四五”期间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战场,也应在城市更新推动中,积极探索“双碳”实现路径。首先,城市更新主要针对人口和建筑密集的城市中心,大量老旧小区的建筑节能效率低,夏季降温和冬季取暖的能耗高,特别是取暖耗能还成为北方地区冬季大气污染原因之一。借助城市更新的宝贵契机,对既有建筑进行更新改造,在提升居民居住水平的同时提高建筑的能源使用效率,对于节能减碳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在城市层面上,通过增加绿色基础设施、增设城市绿地和公园、提升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能力等城市更新举措,有利于促进城市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国际上,“紧凑城市(Compact City)”一词最早出现于1973年和Satty.T的专著《紧凑城市——适于居住的城市环境计划》中。1988年,荷兰政府开始将紧凑城市的理念引入到政策层面。1998年,美国提出“精明增长(Smart Growth)”计划,其核心思想就是紧凑型发展,即土地集约混合利用、高密度开发和交通改善。之后,紧凑城市在许多西方国家获得了广泛的政策支持,英国更是将紧凑城市作为国家规划政策中的核心要素。在可持续发展的趋势背景下,紧凑城市开始陆续出现在许多国家的城市规划政策中。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具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和系统完整的实践。
低碳的城市更新概念并不是指某一个发展环节要低碳,而是面向建筑全生命周期和城市全生命周期,从材料的选择到建成后的运行管理,再到建筑生命结束的废物资源利用,应当对各个阶段、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考虑。
吴良镛先生认为人居环境五大系统(即自然系统、人类系统、居住系统、社会系统、支撑系统)中,核心是人,人居环境与每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建筑是以人为本的艺术和科学。“双碳”发展的本质是转变发展方式,协调好社会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关系,而非只谈低碳,忽略和放弃人的体验感、幸福感以及城市发展的其他目标。为了节能减碳,很多国家都将空调设置为26℃,但新加坡公共场所的空调温度常年保持在22℃,有的甚至低至18℃,看似毫无节能意识,但有研究表明,人们在约22℃的环境下工作效率最高,这也成为新加坡经济发达高效的因素之一。又如,日本通过大数据分析、新能源与新材料、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性解决方案的运用,有效提高了城市(镇)能源与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日常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同时,在规划层面上将中小城市(镇)发展纳入“大城市圈整备计划”,促进不同规模城市(镇)在绿色低碳体系中的协同共建,借助中小城市后发优势缩小其与大城市之间的社会服务差距,更好地满足了不同地域的人群在生产、生活中的能源与社会服务需求,坚持人本原则是日本推进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取得成功的理论基础。城市更新也应始终将人的幸福指数作为最高需求,构建一个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城市运营体系,营造一个人与自然、人与城市共融共生的人居环境,才能真正实现低碳效应的最大化。
文章来源:《城市建筑》 网址: http://www.csjzbjb.cn/zonghexinwen/2022/0926/2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