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城市建筑》刊物宗旨[06/30]
- · 《城市建筑》征稿要求[06/30]
- · 《城市建筑》投稿方式[06/30]
- · 《城市建筑》收稿方向[06/30]
- · 《城市建筑》栏目设置[06/30]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吴晨:城市更新(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构建数字孪生城市底座 结语 倡导“微改善、微更新” 深化绿色低碳场景应用 城市更新与城市复兴不只是简单的老城改造,而是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
构建数字孪生城市底座
结语
倡导“微改善、微更新”
深化绿色低碳场景应用
城市更新与城市复兴不只是简单的老城改造,而是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其内涵是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提出城市更新领域“杜绝大拆大建”的要求。此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进一步提出城市更新要“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提升为主”“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等要求。2022年5月,北京市政府印发的《北京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城市更新规划)》中也明确指出“严控大拆大建”。从“拆改留”到“留改拆”这一战略性转变,不仅是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也为新形势下的城市更新与城市复兴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探索更加符合发展需求的更新方式和运营模式。
当前,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一体化闭环运转已成为大势所趋,城市是“双碳”目标实现的最大应用场景,能源变革与数字技术正在驱动智慧城市的绿色建设。以美国为例,斯坦福大学的能源创新项目SESI(Stanford Energy System Innovations)代表着低碳能源数字技术在实践上的国际领先水平。该系统将整个校园建设成为能源示范区,是一套拥有斯坦福专利的先进智能预测模型和能源中心部署运营系统,包括能源价格预测、功耗预测、能源中心设备及热储能容量等,优化生成能源中心的每小时运营计划。截至目前,斯坦福大学降低了约68%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节约了4.2-5.0亿美元的综合能源成本,效果极为可观。“双碳”背景下,城市更新与城市复兴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竞争力,建立基于绿色发展的城市更新技术体系,实现技术体系的新突破。
城市建成区处于城市中心区域,具有较高的城市密度和人口密度,容纳城市核心功能和设施。以北京为例,据《中国主要城市建成环境密度报告(2021)》发布的数据,北京建成区的建设强度为1.43万m2/hm2、人口密度为2.51万人/km2,伦敦建成区的建设强度为1.28万m2/hm2、人口密度为1.19万人/km2。相较于伦敦建成区,北京建成区的建设强度相差无几,但几乎承载了伦敦建成区两倍的人口,同样,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也存在人口密度过高的问题。纽约、巴黎、东京、伦敦等城市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对于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建成区而言,除了控制建设强度和人口密度来保证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外,还应科学和巧妙地进行城市规划,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用精致的发展方式代替无序蔓延,让城市在功能、规模和结构上实现紧凑高效。
当前,“双碳”目标下的城市更新已取得一些成效,但仍有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双碳”的解读不够深入,很多情况下被简单理解为建筑材料或技术层面的低碳,而缺乏低碳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尤其缺失城市管理运营中的绿色架构体系;二是不少城市无视自身的经济发展实力和资源承受能力,盲目地追随“求大”“求快”的城市发展套路,造成城市空间无序及城市运行的高成本、低能效;三是绿色低碳发展对于房地产价值价格的影响没有得到充分的显化和量化,尤其是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由于很多居民缺乏对更新改造能给其住房带来增值的认知,导致缺乏公众参与和支持,造成工作难以正常推进;四是城市更新仍过多地依赖于传统方法,新兴科技手段的应用广度与深度不足。
2 从增量建设到存量提质的方式转变
针对上述问题与挑战,本文主要从顶层设计、方式转变、价值体现、技术手段这四个维度提出城市更新与城市复兴的“双碳”实现路径。
3 城市更新改造中的“绿色价值”
“双碳”背景下的城市更新与城市复兴,也应充分利用城市存量空间,不断提升建筑品质,利用“微改善、微更新”模式对既有建筑进行改造,优化建筑能效标准,延长建筑使用寿命;同时,加强对现有社区的改造利用,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保护开放空间,创造舒适环境,通过鼓励、限制和保护措施,走紧凑型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
纵观建筑全产业链,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建筑建造(包括建材的生产和建筑施工)及建筑运行两个阶段。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主要包括燃烧所产生的直接碳排放和电力热力供应所产生的间接碳排放。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相较于建筑建造阶段的碳排放,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占比正在逐年上升。如何正确诠释城市更新与城市复兴中的低碳理念,成为促进“双碳”目标达成的重要根基。
文章来源:《城市建筑》 网址: http://www.csjzbjb.cn/zonghexinwen/2022/0926/2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