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恢复力、弹性或韧性?—— 社会—生态系统及其

来源:城市建筑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2017YFC0)与“青蓝工程”共同资助 引言 近年来,各类生态危机的频频发生已经严重威胁了人类社会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2017YFC0)与“青蓝工程”共同资助

引言

近年来,各类生态危机的频频发生已经严重威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如何审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感悟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的深刻意义是人类与自然互惠共生的必要前提。《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之同济宣言》提出,要积极有效地推动基于生态智慧的韧性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实质性推进,并指出韧性城乡是通过生态系统健康和人类健康的交集与融合后而获得的兼具承受力、适应性、恢复力、稳定性等韧性本质属性的城乡空间区域[1]。“韧性”一词是生态智慧与韧性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研究与实践的核心关键词,是英文“resilience”的中译词。但目前国内学术界对resilience一词有包括“韧性”在内的多种翻译,而对其准确的翻译与认知有助于完善生态智慧理论体系,对正确推动基于生态智慧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实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是一个最为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SES: Socio-Ecological System)[2],因此,研究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实践的resilience一词的准确翻译必须在社会—生态系统语境下完成。社会—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人类)亚系统与生态(生物物理)亚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系统[3]。自生态学家霍林(Holling)在1973 年发表的论文《生态系统的韧性和稳定性》(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中引入resilience的概念以来[4],国际上有关resilience的研究与实践在诸多领域,尤其是社会—生态系统及其相关研究领域中取得了显著发展[5,6],resilience一词也由此在学术界及社会实践各界中流行[7]。从目前社会—生态系统及其相关研究领域中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学者对resilience一词有多种译法且分歧较大,因此一个统一的译名非常迫切。作为寻求统一译词的第一步,本文拟对目前国内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译名,即恢复力、弹性和韧性,进行语义辨析及比较,并结合国外对resilience概念研究的文献回顾,以及国内在社会—生态系统及其相关领域内这三个词在发表论文中使用次数的比较分析,尝试找出其中最为贴近resilience学术概念内涵又契合中文语境的一词。

1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问题

(1)resilience一词的英文释义是什么?

(2)恢复力、弹性与韧性这三个中文词汇释义共同点与区别是什么?

(3)如何理解国外关于resilience的学术概念?尤其是如何理解社会—生态系统及其相关领域中resilience学术概念的内涵?

(4)国内社会—生态系统及其相关领域中,resilience一词翻译的具体情况及原因是什么?

1.2 研究方法

根据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研究思路与方法:

(1)查阅国外语言工具书,总结resilience一词的英文释义;查阅国内权威中文字典,梳理恢复力、弹性与韧性三个词汇的释义,并分析三个词汇之间释义的异同。

(2)通过国外文献的查阅,探索resilience一词学术概念的起源,了解不同学科领域对于该学术概念的认知,并试图通过社会—生态系统及其相关领域里该学术定义的统计分析,理解其内涵。

(3)通过中国知网(CNKI)的文献统计,了解resilience一词在国内社会—生态系统及其相关领域的总体翻译情况,以及三种译法在不同研究领域发表论文中的使用情况与不同研究领域发表论文中三种译法的使用情况。

(4)根据以上resilience一词的英文释义与三个中文词汇释义的异同,对比国外社会—生态系统及其相关领域resilience学术概念的内涵以及国内的翻译情况,从中得出resilience一词最合理、统一的中文释义。

2 英文字典中resilience一词的词汇释义

resilience一词被用来描述物质或机体的柔韧性(pliant)或伸缩性(elastic)[8]。其最初由拉丁语“resillo/ resiliere”转变而来,意思是“跳回”(to jump back/to bounce back)[5],而后被广泛定义为“回到最初状态”[9,10]。历史上,首次对resilience定义的是1824年的《大英百科全书》,而后《牛津英语词典》《美国传统词典》《韦氏新世界词典》《柯林斯英语词典》等国外语言工具书均对其进行了定义(表1)。

通过比较resilience的英文释义,可以看出resilience一词最直接的意思是恢复或弹回——即事物受干扰后恢复或弹回到原来状态的能力。在这里,事物可以指人体、系统等各种对象;同时,干扰也可以指疾病、灾难,或导致物体挤压、拉伸及弯曲的外力作用等。基于resilience的这一直接意思,国内大多数英汉词典都把其翻译成恢复力、弹性、顺应力、复原力等,如《新英汉词典》[20]和《有道词典》等。另外,从1824年的《大英百科全书》可以看出,resilience还可以理解为应变体在由压缩应力引起变形之后恢复其大小和形状的能力(柔韧性或伸缩性)[10],即事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恢复或调适自身以应对干扰的能力[8]。因此,resilience一词实际上也可以翻译成韧性,但国内出版的英汉词典中尚未出现如此翻译。


文章来源:《城市建筑》 网址: http://www.csjzbjb.cn/qikandaodu/2020/0909/749.html



上一篇:骑行在亚洲:开辟可持续发展新道路
下一篇:街头野菊(外一章)

城市建筑投稿 | 城市建筑编辑部| 城市建筑版面费 | 城市建筑论文发表 | 城市建筑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城市建筑》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