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城事与城市

来源:城市建筑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城里的事情,不外乎两种:物化的和文化的。而物化的,如建筑、街区、工厂、商店等,又往往是城市文化的具象反映。可以说,文化才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

城里的事情,不外乎两种:物化的和文化的。而物化的,如建筑、街区、工厂、商店等,又往往是城市文化的具象反映。可以说,文化才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人们的基本生活得到满足后,对精神文化的满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文“志”字很有意思。“志”的篆书,其上半部分是“之”有走或去的意思;下半部分是“心”,代表着一个人或群体的“心路历程”:心往过去走就是记忆,如日志、县志等;心往未来走就是愿景,如志向、志愿等。“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离不开记忆和愿景。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世界瞩目。然而,太快也让城市的记忆如碎片般在风驰电掣中被一块块地剥落、飘零、丢失!放眼望去,偌大中华,千城一面,着实令人心酸。城市文化日趋雷同,城市特色日渐式微,不知是否为“成长的烦恼”?

物化的事情,增量比存量更易操作,也更显政绩。想当初梁思成夫妇为保护北京古建筑四处奔波,是何其艰难!文化的事情,显性比隐性的更为直观,也更见成效,所以在城市更新中即便是专家也最多讲到“城市肌理”,很少有深究城市和街区“文化密码”的。

上海在城市更新方面是领先的。即便如此,两年前出台的《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更多偏重于土地的合理利用、二次开发,而对于城市文化的延续,只停留在“历史风貌保护”的建筑形态上。一年前出台的《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对于“历史街道”改建也只是笼统地提出“应发掘、尊重与彰显道路与地区历史空间特征与人文特质”,但未拿出可实操的方法。

关注建筑形态、基础设施等“物”的层面的城市更新,即便考量了功能的优化和产业的升级,还是远远不够。因为只有文化才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独特气质,而文化则深藏在每个市民的认知之中,它是“心”的层面的事情。如果不能把这一普遍的认同发掘并彰显出来,城市更新将永远逃不出“千城一面”的尴尬困境。

我们提出“形态、业态、生态、神态”的城市更新理念,形态代指规划建设后的建筑、道路等设施,业态代指将要装入并予以大力发展的产业,而生态则是泛指自然生态和商业生态,神态则是其反映出的地域风尚和文化神韵。一个区域的城市更新,其结果最终反映在人们脑海的顺序是“形态→业态→生态→神态”,但在规划时却应该逆序考量,即起于神态、生态,止于业态、形态。神态是规划的灵魂,生态是规划的边界,业态是规划的取向,形态是规划的结果。然而,只注重业态、形态,几乎是当下国内城市规划的“通病”。

事实上,对于一个片区(街区),只需做一次文化认同调查及识别规划即可。通过调查研究可知人们对这一片区的普遍认同点是哪些,这就是“文化密码”,其中,认同度越高就越有意义;同时我们还要甄别这些认同是否具有发展前景,其中,景气度越高就越有价值。我们把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认同点,作为这一片区基本的特色文化概念,然后再演绎出它的应用系统,包括其生态、业态、形态上做到和谐、匹配、均衡和极致,这是这一片区整体城市更新规划的“基本法”。

例如,人们对豫园地区的文化认同大致是:精致精巧的“小笼包”文化(江南文化),集聚集群的“小商品”文化(商业文化),自娱自乐的“叉铃”文化(民俗文化)和信念信仰的“香火”文化(祈福文化),它们构成了豫园地区的“文化密码”和“人文底色”。实践证明,凡是与这种文化底色相吻合的东西,就能发展得较好,反之则不然。

这是因为深厚的历史积淀,使得消费者对此具有了极强的消费认同定势。我们发现诸如黄金珠宝、土特产品、风味餐饮、旅游小商品等行业,就与这片土地的文化认同相吻合,能发展得很好,反之则命运多舛。“老庙黄金,给您带来好运气”就是这一“文化密码”演绎的生动写照。而庙前曾有过的不锈钢栏杆在此就显得突兀,闪烁的霓虹灯在此就会有违和感等,凡此种种,同样也是这一“文化密码”在起作用。

因此,我们必须在“文化密码”(文化概念定位)指导下精准设计其应用系统,使这种文化概念精准落地并走向极致。该应用系统包括建筑样式、路灯道板、行业甄选、店面店招、商业模式等一系列的概念演绎。


文章来源:《城市建筑》 网址: http://www.csjzbjb.cn/qikandaodu/2020/0821/640.html



上一篇:当代城市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
下一篇:城市建筑中的课程资源在力学教学中的应用

城市建筑投稿 | 城市建筑编辑部| 城市建筑版面费 | 城市建筑论文发表 | 城市建筑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城市建筑》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